山西:嚴禁新增焦化產能!對已建成炭化室高度5.5米及以上大機焦和熱回收焦爐企業實施節能改造
發布時間:
2022-07-23
近日,山西省發改委、生態環境廳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山西省“十四五”清潔生產實施方案》,全文如下:
山西省“十四五”清潔生產實施方案
推行清潔生產是貫徹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的重要舉措,是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重要手段,是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有效途徑。為貫徹落實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十四五”全國清潔生產推行方案》(發改環資〔2021〕1524號),深入推進我省清潔生產,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節約資源、降低能耗、減污降碳、提質增效為目標,以清潔生產審核為抓手,系統推進工業、農業、建筑業、服務業等領域清潔生產,積極實施清潔生產改造,探索清潔生產區域協同推進模式,培育壯大清潔生產產業,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二)主要目標。到2025年,全省清潔生產推行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工業領域清潔生產全面推行,農業、服務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等領域清潔生產進一步深化。清潔生產整體水平大幅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明顯降低,清潔生產產業不斷壯大。
到2025年,工業能效、水效較2020年大幅提升,全省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40萬畝?;瘜W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重點工程減排量分別為7.19萬噸、0.28萬噸、8.01萬噸、3.40萬噸。全省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85%,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86%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城鎮新建建筑全面達到綠色建筑標準。
二、突出抓好工業清潔生產
(三)加強高耗能高排放項目清潔生產評價。對標節能減排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嚴格高耗能高排放項目準入,新建、改建、擴建項目應采取先進適用的工藝技術和裝備,單位產品能耗、物耗和水耗等達到國內清潔生產先進水平。嚴格落實鋼鐵、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煉油、焦化、電解鋁等行業新建項目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政策。引導重點行業深入實施清潔生產改造,對不符合所在地區能耗強度和總量控制相關要求、不符合煤炭消費減量替代或污染物排放區域削減等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堅決予以停批、停建,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下同;各市人民政府。以下均需各市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四)推行工業產品綠色設計。開展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創建,推廣綠色設計理念和方法,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在產品設計開發階段系統考慮原材料選用、生產、銷售、使用、回收、處理等各個環節的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實現產品對能源資源消耗最低化、生態環境影響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省工信廳)
工業產品生態(綠色)設計示范企業工程
選擇量大面廣、與消費者緊密相關、條件成熟的產品,應用產品輕量化、模塊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綠色設計共性技術,采用高性能、輕量化、綠色環保的新材料,開發具有無害化、節能、環保等特性的綠色產品。培育發展50個(綠色)設計產品。
(五)推進燃料原材料清潔替代。加大清潔能源在工業領域推廣應用,提高非化石能源利用比重。在確保能源供應保障的前提下,對以煤炭、石油焦、重油、渣油、蘭炭等為燃料的工業爐窯、自備燃煤電廠及燃煤鍋爐,有序推進清潔低碳能源、工業余熱等替代,實現大氣污染和碳排放源頭削減。(省能源局、省工信廳)統籌謀劃多能互補發展項目,持續引導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積極探索源網荷儲一體化試點建設。(省能源局)因地制宜推行熱電聯產“一區一熱源”等園區集中供能模式。(省能源局、省商務廳、省生態環境廳)推進原輔材料無害化替代,圍繞企業生產所需原輔材料及最終產品,減少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所列化學物質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大力推廣低(無)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的油墨、涂料、膠粘劑、清洗劑等使用。(省生態環境廳、省工信廳)
(六)加快推進重點行業清潔低碳改造。嚴格執行質量、環保、能耗、安全、清潔生產等法律法規標準,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省市場監管局、省工信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全面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和評價認證,推動煤電、鋼鐵、焦化、建材、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印染、造紙、化學原料藥、電鍍、農副食品加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一行一策”綠色轉型升級。(省能源局、省工信廳、省生態環境廳)加快存量企業及園區實施節能、節水、節材、減污、降碳等系統性清潔生產改造。(省能源局、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工信廳)在國家統一規劃的前提下,支持有條件的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率先達峰。(省工信廳、省生態環境廳)
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改造工程
煤電行業:統籌推進煤電節能改造、供熱改造和靈活性改造。在保證電力安全可靠供應的同時,有序推進煤電節能降耗改造、供熱改造和靈活性改造“三改”聯動,對30萬千瓦級以上的煤電機組因地制宜進行節能改造,進一步提高發電效率;對20萬千瓦及以下擬繼續運行的抽凝機組進行背壓改造,提高機組供熱效率,對于無法改造或改造后仍不達標的機組,推動關停轉為應急備用機組。
鋼鐵行業:嚴格執行國家鋼鐵冶煉項目備案和產能減量置換政策??茖W制定限制類工藝裝備升級改造計劃,推動全省用于普鋼生產的限制類工藝裝備升級改造,先進產能占比進一步提升。對全省鋼鐵企業開展節能技術改造,2025年底前達到《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1年版)》中能效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超過30%,單位產品能耗進一步降低,在建、擬建項目滿足超低排放要求、達到國家能耗標準先進值。
焦化行業:嚴禁新增焦化產能。“先立后破”分期分批關停退出4.3米焦爐,推動大型焦化項目合法合規加快建設,平穩有序實現裝備結構調整和產能銜接。“十四五”期間,對已建成炭化室高度5.5米及以上大機焦和熱回收焦爐企業實施節能改造,到2025年底前單位產品能耗達到國家標準先進值。引導和鼓勵焦爐煤氣、煤焦油、粗苯等焦化化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條向高端延伸。
化工行業:加快產業升級改造,加快推進“三廢”治理技術研發應用,采用先進、適用的節能、節水工藝技術實施清潔生產改造,加快淘汰落后產品和工藝裝備,發揮綠色化工固碳作用,鼓勵支持CO2經尿素制備碳酸乙烯酯、甲烷二氧化碳重整技術等研究攻關。
有色行業:嚴格執行國家電解鋁產能置換政策和電解鋁行業階梯電價政策。加大電解鋁企業消納可再生能源的責任權重,從源頭削減二氧化碳排放。大力發展再生金屬產業,提高資源利用率和保護生態環境。實施氧化鋁行業高效溶出及降低赤泥技術、電解鋁行業高效低碳鋁電解技術、銅冶煉行業連續熔煉技術、鎂冶煉行業豎式還原煉鎂等技術和裝備改造。
建材行業:嚴格執行國家水泥、平板玻璃產能置換政策。通過差別電價政策,推進水泥企業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全省在產水泥企業2024年底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推進節能技術改造,到2025年,水泥行業達到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超過30%,在建、擬建項目能耗水平達到標桿值。
節能裝備行業:大力發展余熱、余壓和余能回收利用及高效清潔燃燒鍋爐等設備,在高耗能行業和重點用能企業開展能源梯級利用、能源系統優化等節能技術改造,發展環境監測、固廢、水資源綜合利用等工程管控一體化及遠程診斷與運維服務體系,構建智慧節能環保產業鏈。推進工業固廢綜合利用裝備應用,加速實現工業固廢由“低效、低值、分散利用”向“高效、高值、規模利用”轉變。
三、積極推行農業清潔生產
(七)推動農業生產投入品減量。指導農民科學安全使用農藥、化肥、農用薄膜和飼料添加劑,減少農業生產的不合理投入。做好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廣,到2025年,全省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5%以上。(省農業農村廳)
(八)提升農業生產過程清潔化水平。改進農業生產技術,形成高效、清潔的農業生產模式。嚴格灌溉取水計劃管理,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推廣節水技術,不斷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深化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科學施肥技術。推廣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提升漁業生態健康養殖水平。(省農業農村廳)
(九)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持續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推動秸稈收儲站點建設,完善秸稈收儲運體系。嚴格落實《農用膜管理辦法》,指導建立農膜回收體系,推廣普及標準地膜,推動機械化撿拾、專業化回收,鼓勵對全生物降解農膜的科學研究、試驗示范及推廣工作。因地制宜推廣漚肥還田利用、液體糞污貯存還田、沼肥還田等技術模式,建設田間貯存和輸送管網等設施,推進糞肥還田利用。完善市場運行機制,加大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力度。(省農業農村廳)
農業清潔生產提升工程
實施節水灌溉。以糧食生產功能區、生態環境脆弱區、水資源開發過度區等地區為重點,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
化肥減量增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化肥機械深施、增施有機肥等技術。支持一批有條件的縣,集成推廣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
農藥減量增效。按照“三區”建設要求,在全省建立糧食、果樹、蔬菜、中藥材等省級高標準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暨農藥減量增效示范基地,通過試驗示范,逐步形成多種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在主要農作物生長和病蟲害發生關鍵時期,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指導。
秸稈綜合利用。堅持整縣推進、農用優先,發揮秸稈還田耕地保育功能、秸稈飼料種養結合功能、秸稈燃料節能減排功能。
四、積極推動其他領域清潔生產
(十)推動建筑業清潔生產。深入實施綠色建筑專項行動,提高新建建筑節能標準,大力發展以裝配式建筑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業化,開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試點,推進城鎮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改造。加大可再生能源應用。推動建筑用能電氣化和低碳化。加強建筑垃圾源頭管理,實施工程建設全過程綠色建造。推廣使用再生骨料及再生建材,促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省住建廳)
(十一)推進服務業清潔生產。積極培育、創建綠色商場,引導和鼓勵綠色商場進一步應用綠色低碳技術,宣傳綠色環保理念,營造簡約適度、節能低碳的良好社會氛圍。落實好商貿流通企業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報告工作,推進賓館、酒店等場所一次性塑料用品禁限工作。到2022年年底,一次性塑料用品在所有賓館、酒店等場所不再主動提供。(省商務廳)
(十二)加強交通運輸領域清潔生產。積極調整交通運輸結構,提高鐵路貨物運輸比例,持續降低運輸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和共同配送等高效運輸組織模式,提升交通運輸運行效率。推進智慧交通發展,推廣低碳出行方式。加大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鼓勵交通運輸行業重點節能低碳技術的推廣應用。積極推廣應用溫拌瀝青、智能通風、輔助動力替代和節能燈具、隔聲屏障等節能環保技術和產品。(省交通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廳、國鐵太原局集團)
五、加強清潔生產科技創新和產業培育
(十三)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圍繞清潔生產領域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創新性研究,開展工業產品綠色生產、能源清潔高效低碳安全利用、污水資源化、多污染物協同減排、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攻關,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省能源局、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
(十四)推動清潔生產技術裝備產業化。積極引導、支持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清潔生產技術和裝備,著力提高供給能力。發揮清潔生產相關協會和聯盟以及各類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作用,大力推進可降解塑料、再生金屬、污水處理、垃圾焚燒等清潔生產技術裝備應用,加快推進清潔生產關鍵共性技術裝備的產業化發展。支持企業申報國家工業節能技術裝備推薦目錄和“能效之星”、國家工業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先進技術裝備推廣目錄。(省工信廳、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
清潔生產產業培育工程
支持開展煤炭綠色開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氫能冶金、涉揮發性有機物行業原料替代、聚氯乙烯行業無汞化、脫硫石膏和電解鋁渣資源化利用、工業窯爐協同處置固廢等領域清潔生產技術集成應用示范。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掌握清潔生產核心技術裝備的企業和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的清潔生產服務機構。
(十五)完善清潔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的清潔生產第三方服務機構,為用戶提供咨詢、審核、評價、認證、設計、改造等“一站式”綜合服務。探索建立第三方服務機構責任追溯機制,規范清潔生產咨詢服務市場。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學會等社會團體作用,廣泛開展技術交流,推動清潔生產審核方法創新。(省生態環境廳、省工信廳、省能源局)
六、深化清潔生產推行模式創新
(十六)創新清潔生產審核管理模式。鼓勵各地探索推行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分級管理模式,對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的企業以及生產、使用、排放涉及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中所列化學物質的企業嚴格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對其他企業可適當簡化審核工作程序。(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鼓勵企業開展自愿性清潔生產評價認證,對通過評價認證且滿足清潔生產審核要求的,視同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積極推動清潔生產審核與節能審查、節能監察、環境影響評價和排污許可等管理制度有效銜接。(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積極探索行業、園區和企業集群整體審核模式,有條件的市開展清潔生產審核試點。(省能源局、省生態環境廳)
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工程
以鋼鐵、焦化、建材、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印染、造紙、化學原料藥、電鍍、農副食品加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行業為重點,選取典型園區或產業集群開展整體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探索建立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審核新模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經驗和典型案例。
(十七)探索清潔生產區域協同推進機制。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扎實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與周邊地區探索建立清潔生產協同推進機制,統一清潔生產評價認證和審核要求,聯合開展技術推廣,協同推進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改造,推動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減少氨氮和磷污染物排放。(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工信廳、省能源局)
七、組織保障
(十八)加強組織實施。省發展改革委加強組織協調,發揮清潔生產促進工作部門協調機制作用,推動本方案實施;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省工信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住建廳、省交通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等部門按照職能分工抓好重點任務落實。各市人民政府要落實主體責任,加大力度鼓勵和促進清潔生產,結合實際確定本市清潔生產重點任務,制定具體實施措施。(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省工信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住建廳、省交通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
(十九)強化政策引導。依法落實節能節水、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相關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環境保護稅等稅收優惠政策。(省稅務局)充分利用省級技改、科技、環保等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傳統行業清潔生產改造。加強清潔生產審核和評價認證結果應用,將其作為階梯電價、用水定額、重污染天氣績效分級管控等差異化政策制定和實施的重要依據。研究制定支持行業轉型升級的節能、環保、安全、財政、金融等政策,強化政策間銜接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建立健全清潔生產激勵制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工作成效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依法給予表彰和獎勵。(省發展改革委、省水利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財政廳、省工信廳、省能源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
(二十)完善法規標準。嚴格落實《清潔生產促進法》,加大監督管理力度。加快制定相關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政策,進一步完善推行清潔生產的政策法規體系,逐步健全地方清潔生產標準體系。(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廳、省市場監管局)
(二十一)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建立清潔生產信息化管理平臺,建立健全清潔生產專家庫,開展多層次的清潔生產培訓,做好清潔生產法規政策解讀、清潔生產審核知識普及和技術推廣服務。開展清潔生產宣傳教育活動,積極營造全社會共同推行清潔生產的良好氛圍,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廳、省審批服務管理局)
最新資訊
2022-08-11
2022-08-06
2022-07-29
2022-07-14